我們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 繁體中文
鴻海集團
集團首頁
亞洲
中國大陸
美洲
美國
歐洲
捷克
斯洛伐克
3+3 焦點動態
3+3 焦點動態
鴻海自2019年11月正式對外宣示佈局三大未來產業以及三大核心技術,作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其中三大未來產業,分別為「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這三大未來產業具有現有市場規模龐大,總計規模1.4兆美元以上;此外年複合成長率(CAGR)夠高,平均大於20%以上;未來成長契機,也與鴻海本身產業經驗以及優勢具有高度結合。三大核心技術則是「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這三大關鍵技術領域,將做為公司發展三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鴻海公司每年透過舉辦鴻海科技日Hon Hai Tech Day,向外界展現公司在「3+3」領域的部分成果。
活動訊息
鴻海-富士康永續獎登場 展現ESG創意 規模更大競爭更激烈
2025/04/11
鴻海-富士康永續獎登場 展現ESG創意 規模更大競爭更激烈
首度納入供應鏈夥伴 逾千件海內外報名 預告第二階段ESG長程目標即將公佈【台灣台北,2025年4月11日】全球最大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於今日舉行集團年度ESG盛事,「2025鴻海-富士康永續獎」頒獎典禮,來自集團全球各廠區的同仁們與供應鏈夥伴通過實體與線上的方式共同參與,今年總共頒發出88個獎項,肯定各子公司、事業群同仁在ESG領域上的努力。同時透過舉辦圓桌論壇的方式,回顧集團在永續發展方面取得成就與里程碑事件,並見證了永續發展領域取得突出貢獻的同仁與夥伴獲得殊榮的時刻。 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董事長在致詞中,對所有入圍與獲獎的同仁們表示祝賀,「每一位入圍者都是永續事業的典範,感謝你們的付出與貢獻。」同時,預告今年是我們在ESG第一個長程目標完成的里程碑,「未來會訂定並且公布2026-2030年的第二階段目標。可以預期的是,這些目標將會更遠大、更具挑戰性,絕對需要我們每一位同仁一起齊心協力。」輪值CEO楊秋瑾總經理致詞表示,「過去一年,集團在ESG領域表現亮眼,屢獲佳評,這背後離不開每位同仁的投入與創新。今年永續獎參與情況十分踴躍,競爭激烈,也展現我們在全球推動永續的實力與熱情。希望大家都能收穫好的結果,並透過今天的演講與論壇,激發更多行動與思考,讓永續成為我們每天的實踐與核心競爭力。」 永續獎自去年首屆舉辦以來即獲熱烈迴響,本屆規模與聲量全面升級。今年共吸引來自全球各地1,168件作品參賽,投稿量較去年成長四倍,競爭激烈。經組委會專業且嚴謹的評選,共有290件優秀作品入圍,最終88位獲獎者脫穎而出,獲獎者的案例展現了鴻海在永續實踐上的豐沛創意與行動力。此外,為強化對環境、社會、治理及推廣領域的重視,鼓勵持續創新,特別新增「環境特別獎」、「社會特別獎」、「治理特別獎」及「推廣特別獎」,盼藉此不遺漏閃耀的遺珠。 集團發言人巫俊毅副總經理表示,今年的獎項評選,我們發現到很多單位,已默默推動ESG很多年,卻沒有機會公開分享。透過這個獎項,讓永續推動辦公室發掘出更多Best Practice,並且讓集團同仁參考借鏡。 除了集團內部,鴻海-富士康永續獎更首次邀請供應商參賽並設立專屬獎項,希望把ESG理念,推廣到上下游供應鏈合作夥伴,今年活動同時邀請客戶、投資人、獨立董事與產業協會等共同參與。這不僅展現鴻海推動永續經營理念的開放態度與整合能力,也致力於推動各方協作攜手打造共融共進的永續生態圈。 11日的典禮中,設置圓桌論壇與主題演講,集結產業專家、學界意見領袖與永續實踐者,共同就ESG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各方觀點的碰撞激發了跨界思維,為企業永續發展注入更多啟發與能量。未來,鴻海將繼續踐行「永續經營=EPS+ESG」的經營理念,攜手全體同仁與產業鏈夥伴向更綠色、永續的未來邁進。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32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04/11
兩年內減碳1.5萬噸 鴻海攜手30家供應商低碳轉型
2025/04/08
兩年內減碳1.5萬噸 鴻海攜手30家供應商低碳轉型
省下75座大安森林公園二氧化碳年吸存量 與經濟部合作試點成果亮眼【台灣台北–2024年4月8日】全球最大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近年參與CA100+ 及RE100等氣候行動,並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除自身減碳外,同時積極引領產業鏈共同減碳,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鴻海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中,協助7家鴻海Tier-1供應鏈夥伴節能減碳,並帶動23家Tier-2供應商導入數位管理平台及碳盤查工具。 鴻海在2023年9月首次於新北土城總部舉辦「供應商低碳啟動大會」,宣告推動綠色永續之路的決心,在兩年執行期間,組建專家團隊,走訪供應商現場,進行節能減碳項目交流,提供節能診斷,並設定目標定期追蹤。 推動計畫自2023年4月起跑,預期目標兩年減碳10,000噸CO2e,在鴻海與供應鏈夥伴深度合作下,透過廠務減碳、製程優化等25件減碳專案推動,至2025年3月,總減碳量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目標,達到15,000噸CO2e,相當於7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存量。 鴻海科技集團洪榮聰環保長表示,「為持續推動鴻海在『永續經營=EPS+ESG』的理念,透過『以大帶小』模式,我們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結合30家志同道合的供應鏈夥伴,經過兩年的合作,創造出比原訂減碳目標多出50%的成果;同時,鴻海未來也將透過綠能基金,提供供應鏈獲取綠電的管道。我們希望持續落實低碳供應鏈合作模式,更推廣至鴻海全球供應鏈,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 而為提升公司內部及供應鏈整體環保與減碳意識,透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合作,鴻海總共辦理10場對內及對外的培訓課程,包含碳定價、ISO系列課程、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綠電及綠能基金等主題;同時為促進供應鏈交流,在「分享、合作、共榮」的理念下,將好的成果Best Practice擴大到供應鏈中,鴻海特別舉辦3場供應商減碳成果大會,除鴻海分享自身淨零減碳經驗外,也特別邀請推動減碳專案有成的供應鏈夥伴分享執行成果。 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由鴻海先進行總結及分享計畫整體成果,並邀請樺康分享與鴻海總務團隊合作的虎躍總部空調節能改善專案。此專案透過智能監測系統及能管整合平台建置,每年可節能11%,節省約新台幣 230 萬元電費。藉由案例分享,建議供應鏈可依其廠區設備、空調系統運作狀況及廠區營運需求,導入合適之改善方案,以達節能減碳目標。最後,也呼應計畫以大帶小的概念,由集團策投單位分享鴻海綠能投資佈局經驗,以及透過綠能基金,提供供應鏈獲取綠電的管道。 本次「鴻海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是作為供應鏈減碳推動的試點計劃,未來鴻海將持續推動低碳轉型至全球供應鏈,同時也將與社團法人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合作資源共享,促進低碳經濟轉型、推動永續經營及技術創新,共同助力產業升級與供應鏈低碳管理。圖說: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推動計畫自2023年4月起跑,至2025年3月,總減碳量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目標,達到15,000噸CO2e,相當於7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存量。圖說: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協助7家鴻海Tier-1供應鏈夥伴節能減碳,並帶動23家Tier-2供應商導入數位管理平台及碳盤查工具。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32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04/08
SEMICON上海半導體展 鴻海宣布投入碳捕捉技術
2025/04/07
SEMICON上海半導體展 鴻海宣布投入碳捕捉技術
評估半導體綠色廠務技術應用於每年80億噸二氧化碳的碳捕捉需求【台灣台北–2024年4月7日】SEMICON於3月底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China 2025,其中在「綠色廠務國際創新論壇」上,由綠色廠務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洪榮聰擔任開幕歡迎致詞,洪榮聰以「ESG浪潮下的半導體綠色生產變革」為題,分享半導體公司的綠色永續運營,進而共同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機會。 根據 Exyte公司的估計,到2030年全球會有超過900個,6吋以上的晶圓廠,每年會產生超過1.7億噸碳排放,年消耗1880萬億度電,及年耗水10億立方米,對地球環境衝擊巨大,對ESG是一大挑戰。洪榮聰表示,「唯有透過碳中和目標方法學,將半導體製造對環境的衝擊分門別類,通過綠色生產技術創新,來兼顧半導體帶來的美好生活與生態環境」。 今年SEMICON China 2025參展的綠色生產廠務相關企業超過百家,洪榮聰特別感謝其中受邀參與論壇分享的全球五百強公司,分別在減排、能效提升、水循環及AI於綠色廠務的應用,分享最新解決方案,把環保愛地球的最後一哩路,傳送到全球每一個半導體製造生產公司。 關於半導體業難以消除的範圍一碳排部分,洪榮聰表示全球技術領先的半導體廠已經開始在做碳捕捉的研究,這個項目需要跨產業的合作,而半導體產業多年來累積的綠色廠務經驗及技術,最容易跨入這個領域。如半導體業的耐腐蝕材料、特殊氣體反應、真空及高壓容器技術,管路設計經驗等,皆是碳捕捉的重要關鍵環節。鴻海科技集團結合半導體設備製造及精密加工等技術,服務全球頂尖半導體設備客戶多年,最近更開始入碳捕捉領域。目前全球對碳捕捉的需求每年為80億噸二氧化碳,到2050是許多國家的淨零排目標年,全球需投入15兆美元來做碳捕捉。 洪榮聰表示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被公認為解決氣候變遷的關鍵技術,在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大氣之前進行捕集並安全儲存於地下。然而,腐蝕問題一直是 CCS 廣泛應用的主要障礙。鴻海正與全球碳捕集與封存CCS設計的領導者英國Pace等公司合作,開發全球首創的化學注入單元,旨在解決 CCS 最迫切的挑戰,即從捕捉的二氧化碳流中去除關鍵雜質,防止 CCS 網絡內部發生腐蝕,確保在CCS的第一哩路去除障礙物。創新化學注入單元將徹底改變CCS技術,消除腐蝕性雜質、降低成本並加速全球部署碳捕捉減排技術。 洪榮聰鼓勵半導體協會綠色生產委員會全體會員及來賓,以「ESG」及「創新技術」為核心,以跨領域合作,開創藍海,構建起全球綠色製造的永續發展生態圈。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32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04/07
回顧科技日
HHTD24
HHTD24
HHTD23
HHT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