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內減碳1.5萬噸 鴻海攜手30家供應商低碳轉型
省下75座大安森林公園二氧化碳年吸存量
與經濟部合作試點成果亮眼【台灣台北–2024年4月8日】全球最大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近年參與CA100+ 及RE100等氣候行動,並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除自身減碳外,同時積極引領產業鏈共同減碳,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鴻海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中,協助7家鴻海Tier-1供應鏈夥伴節能減碳,並帶動23家Tier-2供應商導入數位管理平台及碳盤查工具。
鴻海在2023年9月首次於新北土城總部舉辦「供應商低碳啟動大會」,宣告推動綠色永續之路的決心,在兩年執行期間,組建專家團隊,走訪供應商現場,進行節能減碳項目交流,提供節能診斷,並設定目標定期追蹤。
推動計畫自2023年4月起跑,預期目標兩年減碳10,000噸CO2e,在鴻海與供應鏈夥伴深度合作下,透過廠務減碳、製程優化等25件減碳專案推動,至2025年3月,總減碳量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目標,達到15,000噸CO2e,相當於7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存量。
鴻海科技集團洪榮聰環保長表示,「為持續推動鴻海在『永續經營=EPS+ESG』的理念,透過『以大帶小』模式,我們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結合30家志同道合的供應鏈夥伴,經過兩年的合作,創造出比原訂減碳目標多出50%的成果;同時,鴻海未來也將透過綠能基金,提供供應鏈獲取綠電的管道。我們希望持續落實低碳供應鏈合作模式,更推廣至鴻海全球供應鏈,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
而為提升公司內部及供應鏈整體環保與減碳意識,透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合作,鴻海總共辦理10場對內及對外的培訓課程,包含碳定價、ISO系列課程、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綠電及綠能基金等主題;同時為促進供應鏈交流,在「分享、合作、共榮」的理念下,將好的成果Best Practice擴大到供應鏈中,鴻海特別舉辦3場供應商減碳成果大會,除鴻海分享自身淨零減碳經驗外,也特別邀請推動減碳專案有成的供應鏈夥伴分享執行成果。
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由鴻海先進行總結及分享計畫整體成果,並邀請樺康分享與鴻海總務團隊合作的虎躍總部空調節能改善專案。此專案透過智能監測系統及能管整合平台建置,每年可節能11%,節省約新台幣 230 萬元電費。藉由案例分享,建議供應鏈可依其廠區設備、空調系統運作狀況及廠區營運需求,導入合適之改善方案,以達節能減碳目標。最後,也呼應計畫以大帶小的概念,由集團策投單位分享鴻海綠能投資佈局經驗,以及透過綠能基金,提供供應鏈獲取綠電的管道。
本次「鴻海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是作為供應鏈減碳推動的試點計劃,未來鴻海將持續推動低碳轉型至全球供應鏈,同時也將與社團法人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合作資源共享,促進低碳經濟轉型、推動永續經營及技術創新,共同助力產業升級與供應鏈低碳管理。圖說: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低碳供應鏈轉型推動計畫」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推動計畫自2023年4月起跑,至2025年3月,總減碳量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目標,達到15,000噸CO2e,相當於7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存量。圖說:近期鴻海在土城總部虎躍廠現場及線上舉行分享交流會,匯集參與計畫的30家供應商,協助7家鴻海Tier-1供應鏈夥伴節能減碳,並帶動23家Tier-2供應商導入數位管理平台及碳盤查工具。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32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04/08